冯中伟[2007/4/26 9:32:38] 设置
说两句莫笑话
谢谢
有这样好的网站提供给我们大家,来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进行学习探索,以更有效的吸取养分, 但我感觉由于多是文言文,在我看来很是吃力,也有可能误解古人的原意,当然也与我的拙识有关,本人知识浅薄,所以想努力追赶.希望能在看到文言文的同时,也看到译文,以便阅读.
拙见!莫笑.
哈。。哈。。
这个有些困难的说,因为译文的工作量可实在是不能用太大来形容啊。
或者你可以将你觉得理解上有困难的词句贴在此处,大家或可以一起讨论研究,以共同进步。
这个网站很好。
我穷毕生精力收集古典文学书籍,到现在收集了有三千余本,我知道我所有的仅是九牛之一毛,因而常常为之伤感。我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而感叹,精读的时候我常常流连于世外桃源之间,时而愤慨、时而流涕,惜当世少人怀古,恨自己余生有限。望有志同道合者与我常谈于网络之间!
QQ:644784350
梦中贪欢于梦游中
2007年4月29日
其实文言文读起来挺有味道,自己去琢磨深意,别有一番滋味。
古典文学就得慢慢体会,快不得。
学习中……
在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,当初的无知和浅薄,急功近利。没有用心来学。走上社会才知学识粗浅,令自己汗颜。这段时间在粗读菜根谭,通过GOOGLE搜索,发现此一网站,如获至宝。相见恨晚,赶忙收录于博客。录入的工作量可想而知。多谢版主。我相信他会成为爱好古代文学朋友的挚友。
文言文其实挺好,译文多是译者自己对文的理解.细细品味,品出你自己的味道不是很好吗
回复第3楼:我也买过书,现在可以省事了。我愿交朋友,常谈于网络之间,只是才疏学浅,怕……
这个网站十分好.无意中遇见了它.真是狂喜.终生可珍.尤其在外打工.不知要省了多少事.多少钱.多少力气呀.这是谁办的呀.愿与天下爱书者爱古书者一同向您致敬!呵呵.
个人觉得看文言不要看解释,也不需要强行去解释,只要自己能领会文言文传达给我们的那意就行了。
读不懂原文,没什么可笑的。试问今天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又有几人看得明白?
一边读着,一边查查字典。在古代的文化中畅游,别有洞天。
感谢楼主为我们搭建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。
网站不错,
谨向所有建设此网站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!!!!!!!!!!!并致以无以言表的谢意!!!!!!!!!!
愿意与第三楼的多交流.回复第3楼:
古典文学很有意思
我喜欢
我的QQ77522354
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
买本古汉语字典自己查不会的字词,然后联系上下文,自己品味,是可以看明白的。
(注:一定要是正版的字典。)
这个网站真的很好,今天能有幸得之,不亦乐乎!只是有时候读些诗词,重又勾起丝丝伤感情怀……
这个网站是我最喜欢看的!它的内容精确,而且都是国学之精粹,艺术之宝库! 真的挺好的! 咱们中国就该多一些这样的传播平台!
读古书让人安静。
磕睡,你看的啥书?古书有的使人安静,有的使人兴奋。佛经使人安静,诸子百家使人兴奋。
学习啊!
同意第楼观点.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.
何不建个读友群大家切磋交流呢?这样,也不用老是在这里发贴给斑竹们添乱了,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总有人懂,Q群联系又方便及时,何乐而不为呢?我是没挂到太阳,挂到太阳了,我豆建一个古典文学群,让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切磋,畅游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中。
最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《百家讲坛》推出的系列节目《我读经典》中,诸多名师大家畅谈了他们在读先秦诸子后的感悟,相当精彩,因此也喜欢上了这些中国文化的古典经典,建议大家有空看看,可能为了照顾广大电视观众吧,讲的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东西,专业性可能不是太强,对于我们这样的非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来说,比较合适。
对了,如果建有读友交流群的话,别忘了通知我一声,我的QQ是709215814,邮箱:hfhshp@126.com,好象注册资料里有。
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!
今天六一国际儿童节,祝孩子们、曾经是孩子们以及即将到来的孩子们快乐!::))
文言文道翻译过来就没有原来那个味道了,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多翻翻书.有时候弄了好久的东西说不定哪天不小心就碰到了答案,多多留心.
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.望共勉之
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,主要包括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,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创作的历代作品。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,因此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文献,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。
文言文的特色有:言文分离、行文简练。
文言的特点,是和白话(包括口语和书面语)比较而来的,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
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。一般而言,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。
名词用作动词:
“驴不胜怒,蹄之”(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驴》),名词“蹄”在此做动词“用蹄踢”。
“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”(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),名词“王”在此做使动动词“使……为王”。
名词用作副词,常与“然”(……的样子)连用:
“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”(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),名词“犬”在动词“坐”前作副词“像犬一样”。
“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”(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,“翼”在动词“临”前作副词“像翼(翅膀)一样”。
文言的特殊词序也是显著特点之一。
在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“谁”、“孰”、“何”、“悉”等置于动词之前:
“臣实不才,又谁敢怨?”(左丘明《左传》)
“吾谁欺?欺天乎!”(《论语》)
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
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”(《战国策·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
“王曰:‘缚者曷(通“何”)为者也?’”(《晏子春秋》)
与“以”连用的倒装句:
“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。”(柳宗元《永州八记·小石潭记》,“全石以为底”即“以全石为底”,“卷石底以出”即“石底卷以出”。
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,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,如一时想不起此字;也有客观原因,如避讳等。
“问所从来,具答之,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”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,“要”,通“邀”,邀请。
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……’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,“说”,通“悦”,喜悦。
“圣人非所与熙也,寡人反取病焉。”(《晏子春秋》),“熙”,通“嬉”,开玩笑。
词汇特点
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,才能完整表达。不过,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: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,例如: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为主,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。
好书如朋友,百读不厌;喜欢的书,如爱人,每读一次,就是一次新的感觉;
更加希望能够看到英文版, 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.
也希望有专门版面供外国朋友发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.
古文只要能理解就行了,对其中一些关键字、词的意思还是要弄懂的。一旦翻译成白话文就失去了原文的韵味了。手边还一定要备一本古汉语词典。
我也爱古典文学,愿结交志同道合之友。QQ:740251413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.
依拙见,可先读《千字文》。
多知道一些总没坏处
中国文化精深,让中国人自豪。但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文化,起不是叫人笑话。
有了这个网站,古籍书店我就少却了,真是好网站!!!
但是——
上面有的朋友说这个网站省钱,我认为倒不,浩如烟海的古籍,你在网上看,那得耗多少电费?比买书也不一定省钱。
再说,上网时间一长,大伤目力。
还是藏书好。
我赞成所有人的观点,我喜欢这个网站,也喜欢古典文学,特喜欢李后主的词,爱好对联诗词,希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加我,我的QQ:568041769
我也挺喜欢古典文学的,但是却没有看多少!汗颜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我非常喜欢艺术中国网。本人正在努力学习中。
非常感谢6楼.做人难,做好人更难
君子无欲而为则无不为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我觉得2个逗号应省去 不知能否
我是新手 请问怎么发表文章
苍天啊 !!!!
也就这么几个个人来关顾。
------------------